平日里匆匆忙忙趕著上學的孩子要么顧不上吃早餐,要么在街上隨便買些快餐充饑,長此以往,肯定影響孩子生長發育。利用假期,做父母的不妨抽出點時間,為辛苦了一個學期的孩子改善改善伙食。假期過后,也許就會習慣成自然,你會看到,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不是那么困難。
學生的生長發育期一般分為6~12歲的小學生期和13~18歲的初、高中學生期。這兩個時期是孩子們體格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,身高和體重快速增長,第二性征出現,生殖器官及內臟功能日益發育成熟,大腦機能和心理發育進入高峰,行為和習慣也在這兩個時期逐漸發展和形成。這是人生中最有活力的時期,在這兩個時期膳食是否科學、營養是否適宜對其一生有著重要影響。在日常生活中,由于學生和家長缺乏合理的營養知識,不重視飲食的搭配結構,造成一些青少年嚴重偏食,導致營養不均衡。偏食、挑食、吃零食過多,是現今中小學生營養不均衡的主要原因。
多種誤區
導致營養不均衡
誤區一:水果榨汁易吸收
現在許多家庭購置了榨汁機,有的家庭吃水果基本上是榨汁喝,認為這樣方便省事。其實除了某些病人和牙齒不好的老年人外,水果最好不要榨汁喝。只喝水果汁減少了人體對纖維素的攝取。兒童習慣喝水果汁對健康不利,易造成牙齒缺乏鍛煉,面部肌肉力量變弱,眼球的調節機能減弱。因此孩子乳牙出全后應該吃些富含纖維、有一定硬度的水果,以增強孩子的咀嚼力,既健康又美容。
誤區二:餓了才吃飯
有些孩子不是按時就餐,而是不餓不吃飯,也有些孩子不吃早餐就去上學,還有些孩子學習緊張,常常做完功課才吃飯。這些做法容易損害胃,削弱人體的抵抗力。
誤區三:多吃菜少吃飯
餐桌上,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,多吃菜,少吃飯,吃的菜多營養才全,還不容易長胖。然而,從科學營養的角度來看,如果長期這樣下去,對身體健康極其不利。米飯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,它是既經濟又能直接轉化為熱量的營養素。應提倡主食與副食科學合理搭配,在所食米飯、蔬菜、葷菜和水果中,主食要占絕對比重。青少年正在長身體,活動量也大,更不能多吃菜、少吃飯。
誤區四:吃豆制品越多越好
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提倡均衡、科學攝入,適量吃豆制品很重要,但并非吃得越多越好,也要注意適量吃一些肉類食物,做到均衡飲食,科學用餐。
誤區五:跟著廣告走
家長容易輕信增高、補腦等保健品廣告。其實,人要長高,一要有充分的睡眠,因為生長素在入睡時才釋放;二要注意營養,營養全面是生長的關鍵;三要多做伸展性運動,如游泳、投籃、跳高等。而要想使大腦聰明,需要給大腦補充能增加腦細胞的食品,補充天然的優質蛋白質。
誤區六:含鈣高的補鈣好
有人認為,補鈣產品賣得越貴,含鈣量越高,吸收率就越高,效果也就越好。有的補鈣產品宣稱“沉積好,吸收好”;有的宣稱“顆粒小”,甚至推出了“原子鈣”、“納米鈣”,讓人覺得鈣越細小越易吸收。實際上人體對鈣的吸收利用率和鈣產品的顆粒大小無關,而要看它是否具有生物活性。
中小學生營養“處方”
每人一日三餐應包括:一瓶奶;一只蛋;一頓海魚;50克豆及豆制品;50克肉;300~500克蔬菜和水果;菌菇類食品納入膳食結構;一般學生3湯匙植物油,肥胖學生2湯匙;三口之家食鹽總量每月以500克為度;糧食400~500克(小學生酌減)。
每天保證運動1小時左右。
每晚小學生睡10小時;中學生睡9小時。
每天不忘吃早飯,早飯最好有4~5種食品,即糧食1種、牛奶1種、蛋1種、菜1種、水果1種;有2~3種為較佳。
中小學生營養配餐舉例
早餐
菜肉包子(面粉100克,瘦肉25克,小白菜100克,蔥、姜、味精、鹽適量)、甜牛奶(牛奶250克,白糖10克)
10點加餐
面包、豆奶(面粉25克,豆奶150克)
午餐
大米飯(大米150克)、胡蘿卜豆干炒肉(胡蘿卜50克,豆干80克,瘦肉25克,植物油5克,味精、鹽適量)、番茄炒雞蛋(番茄150克,雞蛋50克,植物油5克,鹽適量)、蝦皮冬瓜湯(蝦皮10克,冬瓜50克,香油5克,味精、鹽適量)
晚餐
饅頭(面粉100克)、紅燒鯽魚(鯽魚50克,植物油5克,姜、蔥、白糖、醬油、鹽、醋適量)、炒青菜(青菜150克,植物油5克,味精、鹽適量)、稀飯(小米25克)
其他
水果(西瓜200克)注:該配餐中包括谷類食品400克,蔬菜類500克,水果類200克,蛋類50克,畜禽肉類50克,魚蝦類60克,奶類400克,豆類80克,植物油25克,符合食物多樣化、各類食物合理搭配的原則。